如何搭建完整严谨的修图思路

2022-11-30 12:27  |  来源:IT之家  |  编辑:安远  |  阅读量:10318  |  

培养思想和审美是有方法的,离不开以下几个原则:

2.只有你脑子里有了预期的贴图效果,你才能有非常清晰的修图思路。

3.思路有理有据,从问题分析。

4.基础知识的掌握是每个修图步骤不可或缺的。

谨记以上四点,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

原始文件的图像有许多问题:

内在因素:相机无法像人脑那样对图像信息进行全面的处理,所以原始图像会在曝光,色彩,失真等方面有所欠缺。

外在因素:拍摄时,环境,天气,拍摄角度等方面都会影响图像效果。

所以修图过程整体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关:去除原图像的不足,最大程度还原真实场景。

第二关:增加你想要的艺术效果和氛围。

第二层次包括添加色调,调整明暗关系,增加艺术效果,强化细节,增加质感等步骤目的是调整真实场景更接近我们脑海中的地图

接下来是关键点:

修图的想法从何而来。

2,根据问题和目的,相应的寻找解决方案。

3.按照合理的顺序连接解决方案。

4.按顺序修图的方法就是思路。

例如,如下所示:

在上图中,原文档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被标记出来。

根据存在的问题,一一对应找到修图的解决方案。

1.整个暗部细节不足:ACR中突出了暗部细节。

2.整体颜色偏冷:ACR中使用饱和度,HSL工具用于调整。

3.山峰细节不突出:用nik插件加强细节。

4.浮冰透明度不足:曲线工具突出曝光并修改色偏。

5.有污渍:用修理刷或修理工具去除。

6.暮色氛围不够:先用调色工具上色,再用nik添加质感。

7.水面明暗不均:用空白层,用吸管刷涂抹。

但以上解决方案比较零散,修图时要注意步骤的先后顺序,所以要按照合理的顺序把解决方案联系起来。

修图的合理顺序是怎样的。

先调光再调色。

先还原再艺术化。

先整体后局部。

先主体,再环境。

所以先整体校正ACR中的曝光,然后整体调整色彩平衡或使用分色工具确定主色,校正失真然后导入PS后去除色斑,再用选区和曲线工具局部调整浮冰,加强光源渲染最终色调,加强细节,增加质感

顺序如下:

1.提亮暗部,调整整体曝光。

2.调整整体色偏

3.去除污渍和瑕疵

4.局部调整山峰和浮冰。

5.去除水面的反射。

6.增加色调和暮色氛围。

7.增加纹理

接下来梳理常见的修图工具。

思路清晰之后,我们需要知道应该用哪种工具来解决情况,对症下药修图的调整工具有很多,新手也说不清它们的区别,原理和用法下面我来整理一下

一般来说,工具的功能主要包括:

1.调整曝光类别:ACR基本项,曲线和亮度遮罩。

ACR的曝光调整肯定会用于raw文件的初始调整新版本的ACR包括亮度遮罩和颜色遮罩

曲线工具比较精细,曝光调整只是曲线工具的功能之一,所以调整效果可以非常精准细致。

亮度遮罩用于自动制作选区,通常与曲线结合使用首先在亮度遮罩中建立亮度的多个选择通道,然后在要调整的选择区域上建立曲线工具或其他工具可以精确调节到一定的亮度区域

失真有两个主要原因:

客观因素:由于镜头结构,光路问题,畸变,比如广角镜头的畸变,是无法避免的用大光圈镜头拍摄时,物体边缘会产生紫边和绿边对于这种问题,使用最右边的工具来调整扭曲和修剪

主观因素:你的拍摄角度或者摄像头不平整导致的失真,比如仰角过大,摄像头歪了使用上图中间的工具进行调整

去除画面中的杂物和瑕疵,如地面杂物和镜头中灰尘造成的污渍使用上图左边的工具

3.降噪:ACR降噪,nik降噪

ACR降噪相对简单,但是容易丢失细节,不够精细亮度一般不要超过40,否则会明显影响细节画质

Nik中的Dfine 2插件比较精细可以选择自动或手动降噪,也可以选择采样点

4.配色:HSL,曲线,色彩平衡,3Dlut,可选色,吸刷,填充等。

配色工具也要细分每种工具都有不同的特点和用途,需要对症下药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工具当然,配色的时候一定要多种工具一起用,但是一定要用对

调整颜色的鲜艳度和深度:HSL

色偏校正:色彩平衡,曲线

调整颜色纯度或颜色趋势:可选颜色。

添加色调:3D lut,滴管笔刷,填充

通常配色的顺序是:先修正偏色,整体定调,再调整鲜艳度,再添加色相或调整色彩走向在实际修图中,这些步骤会反复使用,只要目的明确,用法正确

5.强化细节:锐化,高反差保持,nik插件等。

1.锐化:对局部和轮廓增强有效,如人像摄影中锐化人眼。

2.高反差滞留:操作简单,适合大面积调整,对物体表面效果明显。

3.nik的白银Efex pro 2:操作相对复杂,但内容的提升是全面的。

以上是修图思路和相关工具的解读修图的时候大家分析,然后一步一步操作熟能生巧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上一篇: 汽车集成化和去集成化的博弈 下一篇:返回列表
ad4
ad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