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马上消费金融精准对接新市民需求
2024-05-27 10:57 | 来源:网络 | 编辑:司马穰苴 | 阅读量:16892 | 会员投稿
2024-05-27 10:57 | 来源:网络 | 编辑:司马穰苴 | 阅读量:16892 | 会员投稿
近日,马上消费关注到,在2022年金融街论坛上,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肖远企再次提及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对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性。而迄今为止,距离《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下简称《通知》)下发已一年,金融机构已有不少“新市民”针对性金融产品、服务策略陆续落地。
也正是在这一年的时间内,金融机构已从最 初的增强“可获性”市场探索,进阶到力求“更精准”对接新市民各类金融需求,落地效率之高可谓有目共睹。
值得一提的是,“新市民”在创业、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不同场景下均有不同金融需求,全面实现“精准”匹配的挑战并不小,也对金融机构的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即便如此,也有不少积极的“探路者”已走在前面——以“系统化”、“定制化”的产品及服务特色,成就“精准”对接新市民金融需求的制胜策略。
科技加持洞察需求
据《通知》,新市民主要是指因本人创业就业、子女上学、投靠子女等原因来到城镇常住,未获得当地户籍或获得当地户籍不满三年的各类群体,包括但不限于进城务工人员、新就业大中专毕业生等,目前约有3亿人。
从新市民的需求特点来看,普遍面临各类生活场景刚性支出多、保障性低、资产或抵押物不足等特点。其中,还有不少新市民也是个体工商户,个人资金需求与经营资金需求之间的界限并不清晰,但由于缺少资产或抵押物,难以从银行获得企业贷款,小额信贷又无法同时满足其经营与个人资金需求。
因此,新市民群体的金融服务要从“可获得”到“更精准”,不仅要考虑多样生活场景的适配性,更要考虑其金融需求的复杂性。
科技能力也因此变得尤为重要。马上消费金融董事长赵国庆认为,由于征信信息不足,收入水平较低等因素,不少新市民往往难以从传统金融机构获得优质金融服务。而以大数据为驱动力,可以更好地对新市民进行精准画像,降低金融机构获取客户的成本,也能更及时精准了解客户融资需求。
精准服务各显身手
从消费金融公司的落地情况看,主要围绕不同场景提供“定制化”产品,解决新市民金融生活中的需求痛点。
比如,马上消费陆续推出了“55奋斗日”、“星火计划”、“安逸花送梦想助力金”“追光计划”等新市民“针对性”产品和服务,并与优惠券发放、专属福利周等活动相互配合,系统性对接新市民多样性需求的同时,也为重视降低新市民获取金融服务的成本。2022年至今,新市民系列活动总参与用户超过255万,活动共提供近23亿元消费金融额度,发出福利奖品超过43万份。
又比如,招联金融在去年8月推出的“新市民筑梦行动”,就包含了乐业计划、优享计划、优才计划、颐养计划、明白计划共“五大助力行动”,满足新市民在创业就业、安居、教育、养老等不同类型的场景,保障其金融需求对接更“精准”。
再看银行的落地情况,得益于金融业务的综合经营优势,不少银行不仅围绕新市民的信贷需求出发,也推出了覆盖新市民住房金融、保险保障、养老金融等需求的综合金融服务方案。
以邮储银行、平安银行、厦门银行等为例,都推出了面向新市民的“一揽子”金融服务方案。其中,邮储银行出台了为新市民客群“定制化”的特色信贷产品,并提供快速受理和审批通道服务;针对进城就业创业的新市民,优先为其申请再就业担保小额贷款。平安银行也推出了“宅抵通全国贷”、汽车抵押贷款等产品,信用卡服务提出新市民“十大金融服务承诺”。厦门国际银行则推出“新市民贷”。更有部分地方农商行,还面向新市民推出了“安居贷”“创业贷”“就业贷”等针对性产品。
除此之外,银联还与多家商业银行联合发起“新市民有礼”惠民活动,在商业银行原有面向新市民群体开展缴费、电子社保卡等便民服务功能的基础之上,进一步聚焦新市民真实消费场景,打出“助商惠民”组合拳。
据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透露,截至今年7月,22家银保监局会同省(区市)相关部门出台了专项支持政策。1798家银行保险机构共有2.88万个金融产品覆盖新市民。
肩负社会责任提升新市民金融健康
11月22日,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肖远企在2022年金融街论坛上也提到,要精准把握新市民需求,提供优质金融服务;熨平周期波动影响,提升新市民金融健康水平。
由此可见,除了不断提升面向新市民的金融服务水平,加强新市民的金融知识普及,加强面向新市民的“投教”工作,亦是金融机构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多媒体多渠道为新市民普及金融知识,是目前金融机构的普遍做法。
例如,马上消费不仅开展了“金融知识普及月”等线下宣讲活动,也非常重视线上渠道的金融教育普及,如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APP、小程序等渠道为小镇青年、应届毕业生、返乡创业者等新市民提供“定制化”网络金融教育宣传。
赵国庆也曾提到,新市民在城市工作生活和消费的过程中,既面临刚性生活需求不易解决的困境,也面临金融知识储备不足的难题。数字技术的发展不仅有助于知识的传播,还有助于通过在线互动,促使新市民有针对性地获取所需知识及技能,提升金融素养。
未来,围绕新市民切实需求,科技能力加持“精准高效”地对接新市民的各类金融生活需求,仍将是金融机构共同努力的目标。对“新市民”群体的金融支持不仅关系到实体经济稳健、促进就业,更关系着新型城市化建设和共同富裕,金融机构们依然任重道远。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