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杉股份亮眼年报背后:正极材料业绩大增被卖实控人接手锂盐公司
2022-04-23 21:38 | 来源:中国经济网 | 编辑:子墨 | 阅读量:12130 |
2022-04-23 21:38 | 来源:中国经济网 | 编辑:子墨 | 阅读量:12130 |
出品:新浪财经上市公司研究院
日前,杉杉股份发布年报,2021年公司实现营收206.99亿元,同比增长151.94%,归母净利润33.4亿元,同比大增23倍,扣非后净利18.85亿元,同比增长12.5倍,业绩同比实现高增。
2021年,筹划了一年的定增事项落地,杉杉股份完成增发4.88亿股,募资30亿元,用于收购偏光镜资产公司大股东杉杉集团及其关联方宁波朋泽贸易有限公司,宁波市鄞州捷伦投资有限公司,以6.25元/股的价格全额认购
按公司目前股价23.25元估算,大股东定增已浮盈百亿,可谓在业绩起飞之前精准抄底。龙蟠科技表示,投资项目主要是公司基于未来发展需求,扩大产业规模,满足国际电池公司海外市场需求的战略布局。
不过,在亮眼业绩的背后,公司庞杂的业务以及一系列资本运作同样值得投资者关注。
锂电主业并非业绩改善主因 定增融资并未缓解资金压力
2021年,杉杉股份营收翻番,净利和扣非净利均实现了10倍以上增长,其中2020年低基数,对外并购和出售资产等因素对业绩大增起到了重要作用,公司锂电材料主业的改善实际上颇为有限。
全年实现的207亿营收中,新并购的偏光片业务收入为99.44亿,占比接近一半,正,负极和电解液等锂电主业的收入共计91亿元,低于偏光片业务收入。
在锂电业务中,电解液业绩实现扭亏为盈,对利润增长起到了较大贡献,但1.7万吨的销量,同比反而下降了12%量减利增的背后,主要由于VC等电解液添加剂供应紧张,电解液业务受制于人的现象仍未改变
负极在锂电材料业务中占比最大2021年,杉杉股份负极材料实现营收41.40亿元,净利润6亿元,出货量约10.1万吨,同比增长71%公司包头二期6万吨负极产能试生产,预计今年下半年达产伴随着新增产能释放,2022年负极材料出货量有望达到16—18万吨,同比增长60%以上
不过,正因为受负极产能高强度投入等因素的影响,杉杉股份2021年经营性现金流出现了四年以来首次净流出。华创证券预测,2025年全球磷酸亚铁锂需求将达到217万吨,四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60%,相应的市场空间预计将达到838亿元。
同时,尽管杉杉股份在年内完成了定向增发,融资30亿元,但公司资产负债率仍然从2020年末的43.33%大幅提升至51.97%,其中有息负债从55亿上升至113亿,同比大增100%。
正极材料业绩大增却被出售 实控人郑永刚接手锂盐公司
杉杉股份自成立以来,主业从西服等服装产业,逐步过渡到锂电材料,再到现在的锂电材料+偏光片+充电桩,储能,光伏组件等其他业务,业务庞杂且多变其中不乏令市场十分困惑的操作
2021年,杉杉股份向巴斯夫转让了正极业务子公司杉杉能源51%股权,宣称借助巴斯夫的国际化平台加速正极业务的发展2022年初,又出售了与之配套的上游锂盐制造业务子公司湖南永杉锂业有限公司100%股权,杉杉能源和湖南永杉锂业有限公司分别于2021年9月和2022年1月起不再纳入合并报表范围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暴增,正极材料市场正呈现快速增长趋势。
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正极材料市场出货量为113万吨,同比增速高达116%其中,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出货量48万吨,同比增长258%,三元正极材料出货量43万吨,同比增长80%,钴酸锂正极材料出货量10.6万吨,同比上升31%,锰酸锂正极材料出货量10.9万吨,同比上升60%,各类型正极材料均呈高增态势
实际上,被出售的正极材料资产也处于业绩高增阶段。
2021年,巴斯夫杉杉电池材料有限公司营业收入62.23亿元,净利润4.96亿元,而2020年,该公司营收16.32亿元,净利润仅0.11亿元。
此外,杉杉股份正极材料1—8月营收36.15亿元,收入高速增长,正极销售均价为18.7万元/吨,同比增加29%,呈现量价齐升的状态。
而低价卖给公司实控人郑永刚的湖南永杉锂业,业绩增速更快。
2020年,湖南永杉营收仅152万元,当年净亏损489万元,受益于锂价大幅上涨,仅2021年前三季度,湖南永杉营收飙升至2747万元,净利润631万元,已实现扭亏为盈。磷酸亚铁锂的动力电池市场今年增长迅速。。
值得一提的是,湖南永杉是杉杉股份为布局上游关键原材料锂等资源而设立,其自建的锂盐产能,一期项目2.5万吨产能在2021年内投产正处于业绩刚刚起飞阶段的湖南永杉,被卖给了公司实控人郑永刚
而为保障正极材料前驱体的供应,杉杉股份还和紫金矿业,吉利集团合资建立了福建常青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正极材料相关业务剥离的背后原因,令市场不解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