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点评:兼评财经委基建专题会议:基建的中长期空间打开
2022-05-05 12:59 | 来源:新浪财经 | 编辑:山歌 | 阅读量:5927 |
2022-05-05 12:59 | 来源:新浪财经 | 编辑:山歌 | 阅读量:5927 |
事件: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强调,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基础设施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基础核心结论:基础设施重要性全面提升,中长期空间打开它继续暗示今年基建大概率会增长,大概8%甚至更高密切关注基建链的投资机会,尤其是新增的安全基建1.定位,财经委会议的主题一直是市场的重要投资线索这次会议突出了基建的重要性,开辟了基建的中长期空间中央财经委员会是党中央负责经济领域顶层设计,总体布局,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监督实施的机构这次会议还直接指出,十九大以来,中央财经委员会深入研究了一批带有根本性,长远性的重大问题,发挥了战略指导作用从2018年以来的11次财经委会议来看,每个主题基本都成为中国后续经济工作的重点,也是市场的核心脉络比如第十届主题是共同富裕,第九届是双碳与平台经济,第八届是双循环,第七届是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研究这次会议专门讨论加强基础设施,要求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基础设施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基础突出了基建的重要性,指出基建有望成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重点经济任务和市场投资线索2.方向上,将延续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传统基础设施水平的要求,增加加强国家安全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指出基础设施有望在数量和质量上均有所提升>延续需要新旧基础设施并重:会议指出,要着眼长远,强化基础设施发展对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生产力布局和国家重大战略的支撑,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传统基础设施水平最近几年来,中国的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整体水平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从国际比较来看,2019年中国铁路线密度为1.1km/100km2,仍低于美国的1.6km/100 km2,根据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竞争力报告,中国的航空和港口服务效率排名靠后,从内部结构看,城乡,地区差距巨大比如城市地区的耗水率是99%,而农村地区只有84%左右基础设施仍然制约着城乡和区域的协调发展在此基础上,国家强调需要提升传统基础设施的水平我们理解,一方面在于量的补充,即农村,中西部,部分地区的基础设施弥补短板,另一方面,也要注重质量的提升,比如道路质量,使用效率,供水供电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等>新强调基础设施的国家安全属性:会议指出与国家发展和安全需求相比,我国基础设施还不适应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保障国家安全,畅通国内流通,促进国内国际双流通,扩大内需,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讲究效率,既要算经济账,也要算综合账相比之下,之前中央文件和市场对基建的讨论,主要是基于经济发展和需求的角度这次新的强调了国家安全的重要性,直接指出要加强国家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提高应对极端情况的能力3.在资金方面,会议强调拓宽长期融资渠道,加大财政投入,并关注城市投融资平台可能的放松会议指出,要加强用地,用海,用能等资源要素保障,要适应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需求,拓宽长期融资渠道,加大财政投入,更好地着力保障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意味着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资金,土地等要素的支持将会加强短期来看,4月18日,央行,外汇局发布了支持实体经济的23条金融措施,其中第11条指出在风险可控,依法合规的前提下,按照市场化原则保障融资平台公司合理融资需求,不得盲目抽贷,压贷,停贷,确保在建项目顺利实施, 这可能意味着地方城市投资平台的融资环境将得到改善,对基础设施发展的限制也将减少 4.一方面是交通,能源,水利,管网等都充分发挥出来,联网,网补,强链是建设重点建议密切关注安全基础设施会议指出,要加强交通,能源,水利等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以联网,网补,强链为建设重点,具体包括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主骨架,分布式智能电网,新型绿色低碳能源基地,产业升级信息,科技,物流,城市群交通一体化,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安全基础设施建设等子方向,后续基础设施各领域全面发力,其中5综合来看,继续建议释放基建是今年稳增长的主要手段今年基建大概率增长,8%左右甚至更高年初我们的专题报道《2022年基建大概率会增加有哪些努力据估计,要实现今年5.5%的增长目标,基础设施投资可能需要在8%左右,甚至更高从数据上看,一季度基建增速已经达到10.5%,3月份增速接近12%在当前疫情影响超出预期的情况下,放开基建的必要性更加凸显6.此外,会议要求各地各部门主动承担责任,积极作为,及时纠正问题,引导市场预期,进一步指出政策底部已经到位,稳增长政策有望加快落实会议指出,各地各部门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共同推动决策部署落实,做好综合平衡,有问题及时纠正,要增强实施的有效性,以实际效果评价各方面实施的有效性,要引导市场预期,明确政策导向和原则,稳定市场信心风险:疫情,政策力度,外部环境的意外变化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